為更好地向社會公眾提供科學、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心理疏導,近日,由陜西部分高校師生志愿合作的“陜西高校戰疫時期心理科普志愿項目”再次啟動。1月5日下午15:00,志愿項目組成員陜西師范大學毛志宏副教授在線進行了《疫情隔離期壓力緩解與自我關照》的講座,2300余名高校師生和社會民眾收看了現場直播。
毛志宏老師結合當下疫情的種種現狀,從疫情開始人們的慌張、倉促封城后人們的焦慮,和疫情過程中人們情緒的變化談起,講述了隔離期5個主要的壓力源:生活不便、心理健康、自我管理、親子系及經濟收入,以及伴隨而產生的心理、行為、生理等應激反應。隨后,毛老師重點談到情緒及其對人健康的影響,如何覺知自己的身體和情緒,以及如何適度合理地表達情緒。最后,毛老師分享自我調適的三種方法:理解自我、接納自我和增強自我彈性,并列舉了減少負面信息、少想多做、每天開啟一件有意義的事、堅持打卡、get一個新技能、每天做一件讓自己家人開心的事等緩解壓力的具體方法。
毛老師的講座案例鮮活、內容豐富、精彩實用、互動及時,整場講座被轉發300余次,點贊6.6萬余次,反響熱烈,贏得了一致好評。
據悉,陜高校戰疫心理科普志愿項目,啟動于2020年2月,由西安石油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財經大學、西安體育學院等高校的心理學教師與學生組成,履行高校為社會服務的功能,主要面向高校師生及社會大眾,通過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供調整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提升民眾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素質,為營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貢獻力量。隨后,項目組還將從對情緒調節、親子關系、緩解焦慮、心理韌性等方面切入,通過網絡直播講座、原創科普文章、音視頻錄制等形式,不斷為人們的心理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