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心理壓力與應對
董建紅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措不及防,時隔兩年,西安又迎來了新的疫情爆發期。雖說我們已經將防疫常態化,但真正面臨疫情再次爆發,我們再一次居家隔離。大家感到疫情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對疫情信息的不確定性,更是給大家心理上帶來了恐慌。前一段,我就遇到了一起烏龍事件,因此我還上了抖音。
抖音視頻的畫面是這樣的:從遠處的一個視角看到,在一棟單元樓門口,停了一輛救護車。有大白下來,是救護車上的工作人員;兩個大人抱著一個孩子上了救護車。重要的是這個抖音視頻配的音樂,讓人的感受是“芭比Q了”,似乎有什么災難性的事情已經發生了。
這件事要從我的兒子感冒發燒說起,12月24日晚上孩子發燒了,需要去醫院就診。于是我們聯系了萬科物業管家,管家回復疫情防控要求,人員不能擅自離開小區。如果急需就診,需要打120,之后會有救護車上門服務接我們去醫院。于是大家就看到了抖音里的一幕。
為什么僅僅是一例感冒發燒的病例,就引起了鄰居的恐慌呢?
恐慌是一種憂懼而慌張的情緒。恐慌情緒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引發的心理壓力,當一個人感到恐慌的時候,不是他想要恐慌,而是他難以控制自己的恐慌。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們不能將恐慌情緒造成的負面影響,歸咎于那些在疫情中感到恐慌的普通人,而應將他們當成需要幫助的人,主動為他們提供心理支持,協助他們戰勝恐慌。
壓力源是產生恐慌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天災、疾病、考試,甚至是一些煩心的瑣事等。
一般認為面對壓力源,人們會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理性思考,但事實是人們在許多時候會感性地對信息進行加工。原因是人們在判斷和決策時,會進行雙系統加工,即基于直覺的啟發式系統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統。啟發式系統更多地依賴于直覺,加工速度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資源,反應自動化,只能意識到其加工結果而意識不到加工過程。分析系統更多地依賴于理性,加工速度慢,占用較多的心理資源,主要基于規則進行,其加工過程和結果都可以被意識到。
研究發現,人們會優先啟動基于直覺的啟發式系統。為什么?因為人們喜歡利用頭腦中的舊經驗和直覺來解釋新輸入的信息,于是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 但是,當我們啟動啟發式系統時, 就會出現以下這些情況:
1. 只看事物或事件的表面----看不清: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我們想看清楚一件事情并不那么容易。不同時間、相同的地點出現同一個事物,人們會出現不同的看法。如果在平時,我們看到單元門口停放的救護車,會猜測是心臟病、高血壓等急救的病人。在疫情期間,看到小區的單元樓門口停放的救護車,會用直覺猜測是新冠病人。因為我們對直覺的信心,所以可能停留在事物或事件的表面。
2. 只看事物或事件的一角----看不全
我們看到的事實就是真相?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 在陳國和蔡國的附近被困, 一連好幾天沒飯吃。顏回見老師餓得很, 心中十分憂傷,決定出去乞討。果真討回了米, 急忙生火做飯??鬃铀X醒來, 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 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米飯往嘴里送。 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 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 顏回端來一碗米飯, 送到孔子面前, 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 現在飯做好了, 先請老師進食?!辈涣峡鬃诱酒鹕韥碚f:“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 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先人?!?顏回忙說:"不行! 不行! 這米飯不干凈, 不能用它來祭奠!" 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干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 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 我感到很為難, 倒掉吧, 太可惜了, 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 后來, 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 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 才恍然大悟。
面對外界發生的事件,由于我們生理結構和視角的限制,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揣測外界事件的發展過程,出現斷章取義的判斷和決策,導致只看事物或事件的一個角。
3. 只看事物或事件的暗處----看不透
你帶著什么樣的心情去判斷和決策?在疫情期間,你是樂觀的心態還是悲觀的心態,你的心態會影響你對事物的判斷和決策。當你帶著悲觀的心態去看那輛救護車時,你可能只會往壞處想。我們消極的心態,導致只看到事物或事件的灰暗面。
如果我們只啟動基于直覺的啟發式系統,在我們判斷和決策時,就會出現“看不清”、“看不全”和“看不透”的現象,同時也會出現不恰當的心理壓力。如何減輕這種不恰當的心理壓力?我們還需要啟動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統,讓雙系統在一個方向上同時工作。那我們就要注意以下三點:
1、不能僅憑直覺來判斷和決策。
研究發現,直覺信心是導致非理性偏差的關鍵:啟發式系統產生的直覺判斷越容易,其誘發的直覺信心就越強,這時如果產生偏差,就越不容易被分析系統克服。
直覺的產生讓我們只能意識到結果而意識不到過程。我們有時無法控制直覺的判斷和決策。但我們可以有反思:自己的判斷和決策,是來自于直覺還是系統分析?如果僅僅來自直覺,就要靜下心來調整狀態。
2、調整狀態啟動雙系統分析模式。
在判斷與決策過程中,直覺判斷經常領先一步,隨后,分析系統對結果進一步進行理性調整。但在恐慌、過度焦慮等高情緒狀態下,分析系統很難糾正非理性的偏差,因此,先要靜下心來,將情緒調整到適當的狀態,在感性和理性的框架下,情緒與認知相互協調,共同指導決策行為。
3、避免在認知懶惰和認知繁忙中做判斷和決策。
我們缺乏動機時,易導致認知懶惰;認知加工負荷過高,則會導致認知繁忙。研究發現,人們處于不同動機水平和加工負荷水平時,非理性偏差的大小會有顯著變化:在低動機水平和高加工負荷水平,非理性偏差較大,而在高動機水平和低加工負荷水平,非理性偏差較小。
人們在面對封城、居家隔離等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封城初期的信息不明朗。在外界信息過多導致認知繁忙的狀態下,人們的決策會出現非理性的偏差。隨著各種信息的明朗化和適應了居家隔離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認知負荷降低,非理性的偏差就會降低。
在疫情面前,恐懼、驚慌、壓抑、孤獨等心理壓力是難以避免的。面對心理壓力的客觀存在,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讓心中的恐慌信馬由韁。通過啟動雙系統加工模式,借助人類感性和理性的進化產物,對事物和事件進行全面客觀的判斷和決策,與生活中的壓力和平相處!
參考文獻:
1.肖瓊,魏曉言. 相伴青春,助力成長.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
2.孫 彥,李紓,殷曉莉.決策與決策的雙系統——啟發式系統和分析系統. 心理科學進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