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擾亂著每一個人,此刻請你閉上眼睛,思考一下自己的的感受:身體是什么感受?心理是什么感受?我想你可能會有恐慌、害怕、焦慮、煩躁、無聊等各種情緒,這些情緒擾動著你、影響著你、甚至駕馭著你,你會被這些情緒推著走,你急需給這些情緒找個出口,可能你會開始發朋友圈,用來轉移你的焦慮,可能你會向家人朋友吐槽,用來宣泄你的煩躁;你開始在人際交往中頻頻越界,用來打發久居宿舍的無聊……當你讀到這里,我還想請你再閉上眼睛,思考一下是你在支配情緒和身體,還是情緒在支配你的思想和身體?
我們情緒的深海里,每一種情緒都是我們自己喚起的----情緒是渴望的信使。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鼓足勇氣向家人或朋友打開心門,袒露內心的需要和渴望時,你會充滿期待,希望被對方看到、理解并給與回應,如果對方冷漠、拒絕或忽視,你就會感到失落、受挫、甚至不甘,于是試圖一次又一次地去敲門、撞門,直到頭破血流。同樣的道理,當你的情緒來敲門,你是否愿意為它們開門?允許它們的存在?并愿意與它們相處?你可能會問:可是疫情下很多都是消極的情緒,那怎么辦?
首先,感受并接納它們。面對應激事件,我們越是壓抑、否認、排斥,就越是容易被它們支配,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面對疫情的突發以及未知的不確定性,人們有任何情緒或者什么情緒都沒有,都是可以理解的,是人在不正常情境下出現的正常心理反應。
然后,面對并理解它們。每一種情緒都是內在渴望的表達,如果你感到焦慮,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如果你感到煩躁,是因為無力感在增強;如果你感到無聊,是因為動機不強或動力不足;每當這些情緒涌來的時候,你不妨先問問自己:我的焦慮來自哪里?我的煩躁是因為什么?當下我還能做些什么不讓自己感到無聊?現在我做些什么,能讓自己好一點?當你開始了這些對話,這些情緒的送件人就找到了回應和出口。
最后,改變并擁抱它們。你擁有情緒,也擁有思想,所以你是它們的主人,在情緒的深海里,你就是那道光。作為情緒的主人,你有權讓這些情緒淡化、離開或著轉換。你可以為這些情緒命名,并決定它們來的時間長短以及表現方式。當“焦慮”“煩躁”“無聊”再次找上你的時候,你可以允許它停留在你的身體里,也可以選擇用身體、文字、聲音、運動、繪畫、視頻等方式將它們表達出去,比如在宿舍里鍛煉、錄制正能量微視頻或開始寢室DIY。你還可以將它們轉化成力量,比如往日的宿舍矛盾可以通過舍長主動詢問、舍友熱心服務、在互幫互助中增加彼此的聯結和感恩;昔日的親子關系也伴隨著子女對家的思念和父母對兒女的牽掛被改變和重塑;成為志愿者、參與糾察隊、加入黨員先鋒隊的種種經歷也能成為自己的一段青春無悔。
每一次經歷都是成長,每一種情緒都值得尊重,在這段特殊的時間里,讓我們“疫”起和情緒交個朋友吧!
文案:焦文潔(油緣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