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非武漢人,我們對這場“新肺炎”開始只是圍觀,直到武漢封城,才突然神色肅穆,于是只要手機在手,就隨時查看疫情報道,還嫌它更新得不夠快;原本就咳嗽、發燒的人會不停地量體溫、核對癥狀;人們搶購口罩、退旅行票、防范周遭;公眾場合,誰要是敢咳嗽一聲,都會被周圍的人強烈嫌棄;在這個本該歡聚團圓的好日子,走出家門卻成了一件需要謹慎思考的“負責任”的行為……遭遇這場“肺炎危機”,怎么可以不那么慌張?
(一)內心恐慌,非常正常,接受它。此番肺炎,是新病毒,人類沒有經驗、探索需要時間,而各種看起來“嚴陣以待”“情勢緊張”“前后矛盾”“實時報道”的圖片、信息都增加了人們內心的不確定性,慌源于未知和不可控,所以,產生心理恐慌,是必然,而正是這份恐慌,讓我們關注疫情、自律自省、關愛他人。所以,恐慌心理是一種預警、是一個提醒,接受它,我們就不羞怯、不糾結、不抱怨,反而可以變恐慌心理為自愛和助人行為。
(二)信息泛濫,有虛有實,分辨它。我們早已熟悉自媒體信息的真真假假,甚至自己,有時也娛樂至死一下。然而,“肺炎危機”帶來的恐慌心理,可能讓我們忽略了網絡上依然會有主觀、臆想、扭曲的行為,失去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壞消息偏信民間,好消息聽聽政府”的認知方向反而會增加內心的質疑和怨氣。其實,社會文明到今天,此次又是難以預測的“自然與人為夾雜型”災害,政府必然會嚴肅、科學、謹慎對待,否則代價會更大,政府會更加被動。封城舉措的落實,只有在中國,才有如此迅速、果斷的動員能力,武漢人的配合,也正體現了中國民眾的擔當、覺悟與文明素養。相信官方媒體、聽從專家建議,才能增加內心的安全感。然而,我們也要清楚,科學也是有限的,人類對新病毒的認知需要時間,也許還有失誤。
(三)平和理性,審視生活,改良它。截止目前,直接受“新肺炎”影響的畢竟是少數人,其死亡率也未必比流感高,我們不以訛傳訛,就會讓周圍人安穩。何況,非典留下了很多醫學和防疫管理的經驗,而且此次發病地區明確、疾病癥狀和發病機理清楚,這些都能增加人類控制它的勝算。我們只需根據專家和政府的建議采取必要措施,同時繼續我們的生活,做好我們能做的。對于不可控的,交給專家和政府。當然,為了之后不再這樣恐慌,我們是不是該對自然更多一些敬畏?對自己的行為更多一些控制?對自己的身體更多一些體諒?
(四)友愛善行,人際支持,連接它。這場“肺炎危機”中,沒有人是孤島,若成為孤島,必然最先被沖垮,何況,孤獨更會增加焦慮。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在一起”,增加人際支持和愛的滋養。我們可以利用網絡、電話等方式,關心、問候、慰問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尤其對那些容易焦慮的人,給予適當安撫,“云陪伴”“云娛樂”,讓朋友們感受到親密、友愛、善意、堅定,這樣,能幫助自己和他人產生積極情緒,并因此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加抗擊疾病的身心狀態。
2020伊始,就注定不一般,這個春節,對一些人來說,是反傳統的,比如失去親人、一線值班、一城之隔卻不能相見,對更多中國人來說,喜憂參半,然而,這就是真實的生活?!胺窝孜C”的這段時間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體驗,未來的一天,我們可以說,那個事件,我們這代人經歷過,并在其中成長。
2020年1月24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