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因為心理原因造成社會危害的人太多,還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忽然吸引了中國大眾的濃厚興趣,又或是因為政府與媒體的心理知識普及推廣工作行之有效,總之近年來人民群眾對于心理咨詢的興趣倍增,報紙雜志紛紛設立心理健康???,一些業內頗有名氣的幾位心理咨詢師,更是頻頻曝光于電視媒體,不是為百姓遇到的疑難問題出謀劃策,便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點評各類熱點新聞。一時間,心理咨詢師似乎成了洞悉先機的大智者的代名詞,心理咨詢更是成了許多國人眼中解決自身根本問題一劑萬靈藥。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看到這樣的心理學熱潮,首先還是感到非常欣慰的。近年來心理學事業的蓬勃發展,正說明了國人對于心理健康的關注、求助意識和思想開放程度的顯著提升,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但是,一些媒體輿論對于心理咨詢的熱切推崇和不負責任的評論引導,在造成行業繁榮的同時,也會讓人們對心理咨詢本身產生嚴重的誤解。而這些誤解不但可能阻礙求助者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造成時間和經濟上不必要的損失,更會對國內目前仍然十分脆弱的心理咨詢行業產生危害和打擊。
心理咨詢可以幫助我提升能力
小A是一名大學二年級的學生,由于自己前一段時間找了一份兼職工作,又擔任了社團的領導,把大量精力花在了社會工作和活動上,所以一個學期下來拉下了不少功課。期末考試將至,忙于復習的小A這時才恍然發現,自己拉下課程太多,怎么努力也看不完所有的書,很可能會掛掉好幾門。為此,背負著巨大焦慮的小A走進了心理咨詢中心,面對心理咨詢師,他提出了自己的咨詢目標:“讓我迅速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讓我的學習效率飛速提升,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復習任務,順利通過所有的考試!”
【評論】: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幫助來訪者調整存在于自身的那些有問題、無建設性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方式,讓自己可以行使正常的社會功能。更確切地說,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作用,在于能夠幫助人們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在正常范圍內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把他們變成超人!在小A 的例子當中,如果小A現在是因為嚴重的焦慮而使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受到了很大損害,那么心理咨詢師所能夠做的,只是通過一些放松或是對話技術,緩解小A對于考試的部分焦慮情緒(請注意,是部分,而非全部),從而間接地幫助他把注意力和記憶力恢復到以往正常的水平。但是如果小A的目標并不僅限于此,而是希望把自己的能力從以往的正常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那恐怕并不屬于咨詢師工作和能力的范疇。
心理咨詢可以化解我在現實中遇到的任何問題
小B是一名年輕漂亮的女孩,本來生活一直是一帆風順、陽光燦爛的,可就在兩年之前,小B的父親出現了婚外戀,與母親的關系日趨惡化,時至今日,終于走到了不得不離婚的境地。小B一方面難以接受父親出軌的事實,另一方面也難以承受家庭即將解體的命運,痛苦萬分的她走進了心理咨詢中心:“我無法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這太讓我痛苦了,怎么才能讓他們不離婚呢?”
【評論】:大約2年前,我曾聽一位名叫Ellan的瑞典心理學家講起自己一段很有意思的經歷。當他還是一個心理學系學生的時候,曾經把自己本該用來復習考試的時間用來參加了一個額外的放松訓練培訓。在培訓課程結束的那一天,也就是期末考試的前一天,講授放松訓練內容的老師發現Ellan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于是就問他發生了什么事情。Ellan如實告知,自己明天就要參加期末考試,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花時間看過任何東西,他為此感到非常焦慮難受。進行放松訓練的老師立即決定用下午的時間為Ellan做了一次全身放松訓練。而這次放松的效果堪稱完美,當Ellan第二天走進考場的時候,他所表現出的輕松和自在的態度讓周圍的同學都羨慕不已。而考試的結果,你一定也猜得出來!據Ellan自己說,這是他有生以來參加過的最放松的一次考試,但同時也是分數最低的一次……
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其實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心理咨詢無法直接改變現實結果!心理咨詢改變不了Ellan沒有復習的事實,也改變不了小B父母即將離婚的命運。很多時候,為了緩解痛苦,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去除引發痛苦的現實根源,但實際上我們真正能夠做的,只是學著接納和忍受這樣的現實,并了解事情發生的因果關系,從而避免今后再次出現類似的情況。后者,也正是心理咨詢致力于,同時也是唯一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咨詢師可以正確地替我解決問題
小C是一個溫柔羞怯的女孩,因為性格膽小懦弱,一直就是老師、父母眼中的需要受到保護和照顧的‘林妹妹’。從小到大,小C的生活是沿著父母精心布置和陪伴的軌跡走過的,很多重大的人生選擇和困難,也都是由父母老師所決定和出面解決的。就這樣一直風平浪靜地走完了大學校園三年的光陰,遠離的父母的小C雖然也逐漸學會了照料自己日常的生活,但是卻仍然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制定重大決策、此刻的她,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著出國、考研、工作等多重選擇。究竟該何去何從?怎樣選擇才不會讓自己造成錯誤?小C來到了心理咨詢師的面前,要求咨詢師‘告訴她該如何選擇,讓她將來不會為此后悔’。
【評論】:首先,心理醫生不是上帝,并不清楚未來會發生什么。因此,無論是智商200以上的天才,還是年齡超過120、富于人生閱歷和經驗的長者,只要他沒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就無法保證一定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或是完美無缺的行為。其次,心理醫生也沒有任何權利和義務來替你做出決定或是解決問題,他(她)也許可以為你提供相關的建議,也許可以和你一起分析可采取的行動計劃或是利害得失,但是要明白,不論從自然生物角度還是社會法律角度,你才是自己唯一掌控者,也是自己行為后果最直接的承擔者。所以,在你走進心理咨詢室之前困擾你的問題,當你走出心理咨詢室之后仍然會擺在你的面前,唯一可能變化的,就是你在咨詢室當中增添的一份面對它的勇氣,以及對于困難更清楚的認識。
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一樣,‘捧殺’有時候比‘棒殺’的力量更大。在我們逐漸拋棄將心理咨詢‘妖魔化’的陳舊觀念的同時,也必須要提防公眾輿論將心理咨詢推向‘救世上帝’的神壇。心理咨詢師并不是洞悉先機的大智者,心理咨詢也不是解決自身根本問題一劑萬靈藥。對于并不太了解心理學原理和知識的人們來說,上面提到的三種誤解也許只是眾多誤解當總最為典型和常見的例子。而如果死死抱著這樣的咨詢目標不放,你得到的,只能是問題毫無進展的結果,以及你對整個心理咨詢行業的深深失望。
轉自北京大學心理中心
聶晶